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蘇寶不再是以前那個我說什么,都馬上對我有回應的孩子了。
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蘇寶不再是以前那個我說什么,都馬上對我有回應的孩子了——有些時候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對我的指令毫無反應。
比如在公園蘇寶想去蕩秋千,我說:“今天來不及了,我們下次再來吧。”而蘇寶卻筆直地向著秋千那個方向勻速前進。
又比如,蘇寶坐在地板上翻繪本,我說:“寶寶,該洗澡了”。
半天以后,她才慢悠悠抬起頭看我一眼,臉上的表情是:嗯?你說話了嗎?
我甚至背地里和蘇爸商量過:“孩子聽力是不是有問題啊?”蘇爸神秘一笑,提高聲音兩度說:“我們吃冰激凌吧?”
隔著兩個房間在玩積木的蘇寶飛奔過來大喊說:“爸爸媽媽,你們在干什么?冰激凌在哪?我也要吃冰激凌!”
既然聽力沒有問題,那又為什么對我充耳不聞呢?
過了幾天我在超市購物的時候,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四五歲的小男孩,孩子上下打量超市里的糖果,很想拿一袋。媽媽一邊看手機,一邊往購物車里放東西,一邊對孩子說:“我們今天不買糖。”而孩子對她的話充耳不聞。這個媽媽雖然在對孩子說話,但同時在做的有三件事:
1.給孩子指令
2.自己在忙
3.孩子在忙
干擾因素太多,難怪孩子聽不見啊。
我發現自己也不經意踩過這個誤區:孩子的注意力很短,如果溝通時有過多干擾因素,孩子很難對大人的話產生注意力,反而成了“孩子聽不見我說話”的假象。“孩子聽不見我的話”,是特別容易讓大人生氣的一個行為,但多從孩子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,其實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是故意的。
有了這次反思,我開始摸索有效指令到底是什么樣的,慢慢總結出來一個更循序漸進的5步法:
1.肢體接觸
有重要的事情和蘇寶溝通前,我會暫停自己正在做的事,把一只手放在她的肩膀上或者背上,用身體的接觸讓她的注意力轉向我。
2.排除干擾
如果這時候蘇寶正在做其他事,我會請她也暫停。比如蘇寶在玩玩具,我會攤開手心(不是突然拿走玩具)問她:“我有話和你說,玩具媽媽幫你保管一小會好嗎?”
3.確認眼神
蹲下來,視線和蘇寶平行。
4.指令要具體
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理解力比大人低,和孩子溝通的內容要非常清楚、具體,并且分步驟表述出來。比如晚上寶寶喝完牛奶,該收拾玩具去睡覺時——
抽象的指令是這樣的:“去把玩具收拾好。”
而具體的、一步一步的、也更有效的指令,是這樣的:“先把你手里的空杯子放到廚房水槽里,然后到你的房間,把桌上的樂高放進這個籃子里,把地上的繪本撿起來放到書架上。”
5.讓孩子復述指令
有時我們指責孩子“說了還是不聽”,其實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短,忘記或者忽略了我們的指令。
比如早上我們出門前,我去給果子妹妹換尿不濕,讓蘇寶自己穿鞋。但有時我把果子收拾好,發現蘇寶只是坐在樓梯那里哼歌,鞋還是沒穿。
我提醒她剛才不是說穿鞋嗎,她才恍然大悟的樣子,原來剛才我要蘇寶“穿鞋”的信息沒有真正抵達她的大腦。
后來再提醒蘇寶穿鞋的時候,我會讓她重復一次媽媽剛才說了什么,確認她聽見了,成功率就高了不少。
以上這幾個步驟,也能減少孩子在終止某個活動時的哭鬧。
比如很多媽媽向我求助說:寶寶喜歡看電視、iPad,如果被拿走就會哭鬧。記得以前蘇寶看動畫片時,還剩五分鐘要關電視了,我會提前提醒她。
但五分鐘后我去關電視時,她措不及防地大哭起來。我意識到在動畫播放時,我去提醒蘇寶,她的注意力是完全被占據的,根本沒聽見我的話。后來我改用上面的五個步驟(比如“提醒時間快到了”的時候暫停動畫片,讓蘇寶注意力轉向我,并且重復我說的話),再關電視時,蘇寶就有心理準備,也容易接受了。
以上方法總結起來就是:按下暫停,排除干擾,確保你所要傳達的信息到達了孩子那里,這樣孩子才容易“聽到”。在孩子有話對我們說時,我們也要學會傾聽,給孩子做善于溝通的榜樣。